腾讯教育专访--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

时间:2018-12-04 浏览量:1334

[导读]面向市场,校企结合,订单培养,校企联合来制订课程规划,我们培养的学生更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和标准,我认为基本上是代表了一个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,符合规律。

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和标准

首先向全国的腾讯网友表示感谢,现在非常多的学生和家长咨询北京吉利大学,对我们学校非常意愿。大家都知道,全世界最好的大学80%都是私立大学,就是中国讲的民办大学,吉他大学是吉利集团投资创办的一所面向市场,高度意识上结合,企业产学研结合在一起,订单培养为主的这么一个培养应用型、技能型人才的民办高校,建校12年来,无论是办学特色,师资水平,实习实训的条件,就业等等,为社会所做的公益贡献,这是成绩非常突出,得到学生和家长广泛的好评,为什么会是这样呢?

我们前几年中央电视台采访过,我也接受过采访,我就总结,可能排第一位的是办学理念,可能在访谈之前也讲过,我们理念就是希望学生要明白,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,这句话字面上理解很简单,但是蕴含着非常深奥的教育学的命题,我们全过程培养,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中,我们始终贯彻这个理念,首先我们是企业办学,我们非常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我们现在非常清楚,我们如何培养学生,使他更适合企业需要,市场需要什么样专业,我们就办什么专业。培养过程当中引进企业高管做我们的教师,双方跟企业一起制订培养方案,我们学生一半以上时间在实践当中学习,所以我们学生毕业的时候,都非常受企业欢迎,就是面向市场,校企结合,订单培养,校企联合来制订课程规划,最后的结果,我们培养的学生更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和标准,我认为基本上是代表了一个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,符合规律。

全国各省推行平行志愿

同样一个分数,由于填补志愿的不是很慎重,或者说填报志愿斟酌的不够,最后本该上一个非常好的大学,结果没有如愿,这种现象比较普遍,但是随着这几年全国各省推行平行志愿,这么一种录取方式。平行志愿能够大大减少考生和家长本身,不可能了解那么多信息,信息不对称,由于这些信息不对称,导致分数本身很高,结果被一个非常一般的学校录取了,最后他非常失落,就是所谓掉线非常厉害,这种现象越来越少。平行志愿是分数优先,志愿是其次,传统的录取方式是志愿优先,第一志愿是谁,这就很有可能出现很大的落差,因为学生家长掌握信息不够全面,全国有3000多所高校,有平行志愿以后,基本上是可以保证考了这个分数,一定有跟分数相匹配的这个档次的学校供你选择,不会落档,比如说通俗来讲,你考了这个高考分数,可能你足够上一个211学校,但是因为志愿没有填好,最后到一个很普通的三本,这个现象以前很多,但是现在这种平行志愿技术上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概率,我的意思就是说,慢慢随着平行志愿的普及,其实现在大部分省份都是平行志愿,少部分不是。因为填报志愿不是很合乎家长或者是学生意愿,导致掉档非常厉害非常好,刚才讲7分靠成绩,3分靠志愿,慢慢会改变,学生和家长不会太纠结这个事情,客观环境和技术上可以保证。另外可以讲一下填志愿问题,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应该考虑。

因为这个非常关键。这样可以捕获大量的信息,做各种各样的咨询,比如说像腾讯教育(微博频道,这是非常好的专业咨询的途径,那么也可以向各个招办咨询,也可以上网咨询,可以参考历年学校录取成绩,做一些研究工作,这是一个基础,接下来填报志愿牵扯到更广一些的话题,将来读什么样的大学,读什么样的专业,这个问题回应刚才讲的那个,到底是要听老师和家长,还是听从你内心的声音。

选大学要首选专业

与其选一个没有特色的有名的大学,还不如选一个,在某一个专业选准了以后,这个学校专业非常突出,非常强,全国排名非常靠前,哪怕那个学校比所谓的一些更有名字德国高校知名度不如它,但是不表明未来这个学校不能赶上他,未来趋势一定靠专业支撑,没有听说哪一个大学是所有20个二级学院都一起齐头并进,最后成为一个一流大学,这个做不到的。所以我认为选大学是首先选专业。这是我个人的观点,不一定适合每个人,根据自己具体情况。

走向校园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

燕子刚才提的问题是非常深刻的问题,刚才讲的填报志愿要考虑三个关键因素,一般人比较少把城市作为一个考虑的关键因素,大部分人说,到底选学校好,还是选专业好,其实你讲的非常对,我这几年接受大量的学生,考生和家长的咨询,都会问应该怎么填报志愿,应该怎么样怎么样,我给他们的回复基本上都是,我认为优先排序的应该是城市,你到底准备在哪一个城市读书,为什么这么讲呢?因为现在高考结束以后读大学,这不是说是一个稀缺资源,几乎可以普及。读大学不是稀罕的事情,读大学不是目的,读大学只是一个过程,目的是什么,用吉利大学理念来讲,走向校园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,为了就业,为了职业发展更加顺畅,实现人生的目标和理想。

反过来讲,哪些因素能够决定将来的成功?这恰恰是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考虑的。决定将来事业顺畅的一些基本因素,先说外界的,排第一位是人脉关系,就是社会资源。大家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,错了,这在全世界皆然。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,大家印象当中去找工作,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找来的,到网站投投简历,其实错了,我们也抓就业工作的,我们也会关注这方面研究,国外以美国为代表,目前为止80%的工作岗位并不是通过网络找到的,还是通过传统的人际关系,很多大企业是鼓励内部员工介绍员工,介绍外面优秀人才到这儿工作。

事实上这个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,由此可以推断,将来准备在哪儿发展,在哪儿生根、发芽、落地,这非常重要,回应刚才讲你的你表妹,将来是在山西太原发展吗?如果是这样的话,我们建议优选太原的学校。如果现在有更大量的平台,或者是想去大城市工作,比如想去北京,那毫无疑问选北京的学校,所以我认为城市地域,这是优先考虑的。如果你是山西大毕业,到北京来就业应聘,北京的公司不是歧视你,有一些现实考虑,很简单,我把你聘来了,让你去回龙观办一个事情,外地读大学的,对北京不太了解,不知道回龙观在哪里。对北京不了解,风土人情不了解,在北京没有任何基础和人脉,不管怎么样在北京读大学,这四年你至少可以认识不少北京的一些人、朋友,结识一些社会关系,这非常有利于个人将来的事业发展,所以我个人这是排第一位的。应该是选到底在哪一个城市读书。

排第二位的选学校,中国学校跟国外非常大的不同在哪里,中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追求综合性大学,哪一个都要搞,文、理、工、医、农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根深蒂固的东西,国外大学基本不是这样,是先发展几个专业,拿出几个拳头专业,打响了以后,再慢慢变大,现在理工,我们作为一个例子,也是20来年的发展史,现在发展非常迅速,非常快。香港理工不像国内综合性大学,几十个分院,二级学院,几十个系,200个专业,人家不是,人家就是6个学院,因为就是中国的高校这么一个问题,大而全。

填补志愿时要慎重选择专业

讲讲我个人一些感受吧,我觉得选专业可能第一位还是要像乔布斯在毕业典礼的演讲,核心话题就是你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,也就是说你首先要认真审视自己,考生或者是家长,审视自己,你有什么优势,有什么特长,你真正的爱好是什么。另外结合一些外界的因素,你父母的职业也是要考虑的,因为牵扯到所谓人脉,将来就业找工作方便,结合这些因素再来去考量到底是选哪一个大类专业,在这个大类专业底下再细分,看看你到底哪一个更合适你,也就是相当于企业管理学里面讲的,先找到核心竞争优势,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,你的长处在哪里,这个长处包括本人特质包括父母的职业背景,找出这个以后,再去选某一个,两三个专业再去比较,是基于这么一种途径来选专业,剩下两三个专业选哪一个,其实不是很重要的,我可以给讲我个人的一个经验数据,一个经验的结论,我们大学毕业都那么多年了,我认真研究过,我本科同班同学,研究生同班同学,博士的同班同学,应该讲是有代表性的,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最终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的人,不超过30%,也就是说有70%甚至更多的同学,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或者是岗位工作,跟他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的,这是非常有趣的。后来我也是再推而广之,别的班,社会有一个普遍现象,我发现这是具有普适性,但是我讲的意思不是否定专业就重要了。恰恰相反,为什么今天话题谈一个如何填报志愿,填志愿,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以后,去应聘,找工作的时候,你是没有工作经验的,这是一个悖论,用人单位就会问你,你有什么特长,你唯一特长就是你的专业,你在大学学了几年专业,所以我们也根据经验,也发生了有趣的现象,走向工作岗位大学生前几年,他所从事的工作,或者是岗位,跟他所学的专业是倒过来的,跟我刚才的比例是倒过来的,绝大部分跟你选的专业是有关系的。所以我讲的不是矛盾的,放在一个比较长的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当中来看,大部分人是跟他最后定位,或者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工作岗位,跟他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系。但是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,早期阶段,恰恰相反,主要是靠你所学专业决定你的工作,这就是这个逻辑关系可以反衬过来,我们在填补志愿的时候,要慎重选择专业,这是需要很慎重的。

专业本身没有好坏

在专业的,到底哪一个专业好或者哪一个专业坏,没有一定的标准,时代在变,评判标准也在变。我们入大学的时候,最热门的专业有哪些,哲学,哲学,哲学,那一年读哲学的人,现在我们应该非常钦佩人家,是非常高的人,非常好的人,大家非常热门,现在我不是批评哲学这个专业,基本上分数高的人不会报这个,那个时候非常热门的专业是什么,国际贸易,现在国际贸易是被列为很难找工作的行业。那时候特别热门的专业是计算机,那时候非常高得分数,现在计算机基本上,纯粹学计算机是找不到工作的,计算机变成一个通用的工具了,人人都会了。所以时代在变,评判一个专业到底是好,就业是否好,这是相对的。也就是说,你认为现在哪一个专业好,有人推荐什么技术好,互联网好,物流好,也许5年、10年以后,正好你对现在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讲是人生鼎盛的时候,那个时候已经不吃香了,还要重新捡起一个专业来,所谓的在转型,再重新选择工作,那个时候就很被动。我的意思就是说,许多专业非常重要,但是也不要把这个东西偶像化、神圣化,只要遵循刚才讲的踏歌东西,遵循乔布斯讲的内心的声音,就是你到底有什么优势,基本上想清楚了,接下来选专业的归类是越来越窄,也就两三个专业,这个时候不要纠结ABC,三个已经基本确定的专业,哪一个都无所谓的,我认为这个专业,在这个专业事情上,大家不要那么纠结。因为现在选坏了一个专业,毁了你一生,现在这个社会不存在这个问题。倒退高考三十多年以前,可能会影响你,你填不好志愿,本该被北大录取,但是被一般的学校录取,觉得很冤,现在这个情况不会有。

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%以上

大家可以放心,早在2010年,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过吉利大学,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%以上,为什么那么高的就业率,就是刚才讲的办学理念。

在此预祝广大考生高考之后,能够选择好自己心仪的大学,即将进入大学之前,送大家几句话,将来进入大学以后,希望大家要十分珍惜自己同情的友谊,因为你的同学是将来你社会关系,人脉关系最基本的核心,所以同学之间要非常友爱相处,这是一个基础。第二,在大学期间你可以放松,但是绝对不能不要放纵。大学跟你以前基础教育学习是不一样,你可以自主学习,可以放松,但是不表明要放纵,大部分人忘记了,一放松就容易放纵,大学一毕业,我什么都没有学到,这是一个善意的提醒。第三,希望大家可以入俗,但是不要恶俗,其实大学和社会是高度结合的,不要以为进了象牙塔,校园里面不要做书呆子,多一些跟企业结合的实践,我称之为入俗。但是不要恶俗,社会上一些歪门邪气我们要自觉抵制。第四,大学就是大学,你读了大学,将来出来未必找到工作比农民工的工资高,现在普遍现象,大学生首次就业的工资不如农民工,你也不要否定自己十年学习的价值。希望大家珍惜大学四年生活,增加自己的人文情怀,大学毕业以后,不管怎么样,不要沦为成为农民工的气质,要增加自己的人文情怀。

最后希望大家通过大学四年奠定好人生发展的好基础,早一起做规划,不要懵懵懂懂大学就过去了。通过大学四年的积淀,扎实学习,珍惜时间,将来能够更好走向社会,在社会当中一帆风顺,起到为家庭,为你个人,为社会分担你应该担当的责任。最后取得事业的成功。也是一个祝愿。

高考是目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

我个人认为,高考还是目前为止相对公平的一个人才选拔制度,其实在古代,我们往远一点说,中国历代非常重视人才选拔,在隋朝以前,特别是汉代为标志,主要是选拔人才靠举孝廉,这样的人各村各乡推荐给中央,这种是人才选拔一种方式,当然毕竟是相对来说无法大规模选拔人才。随着社会进步,到了隋朝的时候,我们国家开始出现科举考试,一直延续到清朝,到清朝末年的时候,袁世凯提出来,要废除科举。可以想象科举制度,相当于那个年代的高考,虽然科举制度本身有很多弊端,遭后人一些并购,但是毕竟维系了一千多年中国主要人才选拔机制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我们也有高考,但是中途因为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,又终止高考了,文化大革命就是靠所谓推荐上大学。到1977年邓小平开始提出来要恢复高考,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高考就是1977年第一次恢复高考以后,这35年以来的高考。很明显,对我们中国在这30来年蓬勃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人才保障。这个必须充分肯定中国高考制度,像刚才提到的高考天问话题一样,确实高考不可避免有一些弊端,遭到很多人的非议,不能因为这个就否定高考,我认为高考现在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不是高考本身,这个选拔机制没有问题,只是配套其它一些政策跟不上,我们不能因此否定高考,现在也有一些网友在探讨,现在有的省份高考录取率超过90%了,高考有什么意义,有的省份甚至推行注册入学、登记入学,那意味着可以不用高考也可以上大学,按照逻辑推理,高考就可以废止了呢?我个人认为这是很偏颇的,高考选拔人才机制长期存在。还是应该,也即将会,一直会很长时间高考制度会保留的,毕竟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机制。

我们回想一下,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,12年的基础教育,我想这12年过程当中,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起码要经历比较重要的考试,我算了一下,大概250场。一个学期平均学5门课,期中考试、期末考试是必考的,12年,正好是约等于250场,现在探讨,其实高考只是整个学生走向,进入大学,走向社会的漫长过程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一场考试而已,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,把高考理解为一种偏颇,把高考认为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一场考试。其实不是这样的,所以这么一路走来250场,最后加这么一场高考,等于把前面250场的考试就无足轻重了,一生宝都押在第一场的考试上,太有失偏颇了。

我是1981年入大学的,我们是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之一,就是恢复高考以后,在我们那个时代,高考的录取率,不是像现在这样,有些省80%、90%,我们高考录取率,应该是不到5%,我自己本人是从山沟里面出来的,其实也谈不上有什么高考的个人励志,我可能小时候。我小时候就想,我将来不想干重体力活,不想干农活,很简单,本着一个很朴素的愿望,那么我就想通过读书,能够参加高考,去读大学,或许能够改变我的命运,我对改变命运的定义主要是说,农活太累,我不想干。一个动机,一个促进力。这样在最后两年准备高考的时候,达到了废寝忘食,甚至到达了忘我的境界去学习,高考成绩还是不错的。我没有记错,我当年在省文科里面排第12名,是这么一个过程。这个过程现在大学生,这些网友听起来有一点不可思议。有时候一个简单、纯朴的信念,可以你克服一切困难。现在高考升学率那么高,而且很多学生对于高考动机不是那么强烈了。回到刚才那个话题,现在希望这些网友、家长不要把高考看得那么重,高考非常重要的,但是不是唯一的,人生唯一一次机会,不是这样的,如果过分看中那个高考,可能就出现各种偏颇了,各种的不可思议的现象就出现了。逻辑有一点跳跃,高考本身不会扭曲于人性。结论就是高考非常重要,但是不是人生的唯一一次机会。